CLOSE
修行感悟
当前位置:首 页>>修行感悟 >> 修行感悟
廿四节气之立秋
作者:泰山碧霞祠 浏览次数:3427 时间:2020/8/7


泰山碧霞祠 昨天

 
8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宴在《四民月令》中有云:“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立秋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


二候白露降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



三候寒蝉鸣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立秋习俗  


报秋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早在周代,逢立秋这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时,立秋当日将盆栽梧桐放在大殿中,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应声摘下一两片叶子,为报秋。

 

秋社


立秋,人们祭祀土地神,遂有了秋社,始于汉代,一般都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秋收已毕,人们祭神答谢。部分地区,至今仍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贴秋膘

 

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烘烘,预示秋后天气能凉爽。老北京习俗,立秋日戴楸(qiū)叶(妇女儿童以楸叶剪成花样,取其秋意),吃莲蓬、藕,赏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贴秋膘”。楸树下垂的细枝称“楸线”,陆游的句子:“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 飐(zhǎn)是风吹飘摇。新秋初凉,多美!



啃秋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啃秋”。


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有迎秋之意,亦可抒发丰收的喜悦。


食秋桃

 

江浙一带,立秋日要食秋桃。立秋当天,一人一桃,吃完还得把桃核藏起来,等除夕那天,再悄悄烧了,如此可免除一年的瘟疫,寄寓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望。

 


  立秋诗词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


(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立秋   

清·杨葆光 


新凉招得,正残暑未退,恼人情意。

顷刻沧云分日色,隐隐娇雷声细。

横卷银涛,珠跳玉泻,急点随风驶。

檐头奔溜,白龙随处飞起。


还看碧罨长林,蓝拖新涨,浑是秋滋味。

欲到山头高处望,回首同侪能几。

袖翠添凉,扇罗罢飏,晴亦为佳耳。

思量今夜,一弯眉月天际。



 立秋 

清·钱孟钿


秋到银床,阑干外暮云千叠。

凝望眼一天凉露,断蝉悽咽。

玉宇犹涵遥海雾,金风欲动高梧叶。

更谁家少妇倚楼时,闻孤笛。


杨柳岸,菱歌歇。摇落尽,江潭色。

倩长绳难系,尽教虚掷。

纨扇不须怜素影,银河亦自伤离别。

问何人吹彻玉笙寒,眉峰碧。



(图文整理自网络)